今年10月,小鹏汽车交付量为5101辆,同比减少49.7%。其中,P7交付2104台,P5交付1665台,G3i仅交付709台,全线销量下滑成为了态势。
与之截然不同的是,其他3家位于前4的造车新势力交付量纷纷破万。
其中,风头正盛的哪吒汽车以18016辆的月交付量成绩位列第一,排名第二的蔚来与排名第三的理想汽车相差不大,分别为10059辆和10052辆。
交付量之外,特斯拉对“降价”官宣后,比亚迪、赛力斯等车企也紧随其后,这不仅使小鹏的市场被进一步挤压,也让已处于巨亏状态的小鹏汽车经营压力陡增。在此情况下,被寄予厚望的小鹏G9成为了其短期内逆势的关键。
只是,小鹏G9真能助小鹏汽车度过“至暗时刻”吗?
销量、业绩双双承压
速途车酷了解到,在经历了上半年销售6.9万辆,同比大增133%后,今年8月小鹏的销量增长步伐便有些放缓,由7月的11524辆下降至9578辆。
同时,今年8月,小鹏汽车还曾率先推出了多项优惠促销政策,最高优惠金额达2万元。不过,“降价后”的小鹏并未“得偿所愿”。反而在9月的排行中,以8468辆的销量排名第五,跌出常年前三的位置。
诚然,销量的下滑于如今大多车企所诟病的“缺芯”问题紧密相关。然而,小鹏旗下车型G3、P5甚至主力车型P7产品竞争力“不足”才是根本原因。
以小鹏“明星车型”P7为例,身处20万-25万的价格区间,其不乏特斯拉Model 3、比亚迪汉等实力强劲的对手。
体现在销量上,今年前9个月,特斯拉Model 3累计销售33.69万台,月均销量约3.74万台;比亚迪汉累计销售17.98万台,月均销量近2万台。在更具优势的竞品挤压之下,P7逐渐丢失市场份额也在意料之中。
更重要的是,行业的价格战已经吹响号角。
10月24日,特斯拉官方宣布,即日起,中国大陆地区特斯拉在售Model Y、Model 3全系降价,降幅最高达3.7万元。
特斯拉降价之后,问界率先通过变相优惠的方式跟进特斯拉这一轮降价,福特则直接打破了新能源车企之间互相观望的状态,宣布全系降价,降价幅度为2万至2.8万元。
“行业价格战”+“不断上升的碳酸锂等成本压力”,这让本就处于亏损中的小鹏汽车生存环境愈加艰难。
从业绩数据看,2022年上半年,小鹏汽车归母净利润亏损44.02亿元,亏损幅度同比扩大122%。从盈利能力看,特斯拉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27.2%和15.5%,单车净利润达6万余元。而蔚小理、赛力斯等车企均处于亏损状态,其中小鹏汽车亏损程度最大,净利率接近-30%。按同期销量估算,相当于每卖一辆车亏损超过6.3万元。
业绩承压、销量走弱,小鹏汽车把希望寄托在了新车G9之上。
G9能当得起重任吗?
2022年9月21日,小鹏G9正式上市。
据悉,小鹏G9定位于“超快充全智能SUV”,搭载了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,同时具备智能双腔空悬(一般是诸如迈巴赫S级、保时捷帕拉梅拉这类百万元起步的顶级豪华品牌才配备的)及5D音乐座舱等。何小鹏称 “G9是50万以内最好的 SUV”。
然而,G9的上市并不顺利。整个10月仅交付了623台。
据悉,上市不久,市场上就相继传出“配置款型(SKU)太多,价格配置过于复杂”等争议。
众多争议之中,最为大众所诟病的是最低配的570G有些“价不配位”。按常理来说,30万元的售价为一条分界线,30万以上的中高档车基本配置都应属标配。
不过,570G只有CCS定速巡航,几乎没有如前向、后向碰撞预警,后方横向来车预警等主动安全措施,更别提小鹏最大的卖点高速智能导航辅助驾驶NGP了。
不得已之下,小鹏选择对售价进行了调整。只是,即便对市场反馈进行了迅速响应,G9的销售前景仍不甚乐观。数据显示,华为M7的72小时内订单超过6万台,理想L9发布至今累计订单量已超过5万台,比亚迪唐月均销量也达万台。面对同价位的劲敌环伺,G9能否突围尚有待进一步观察。
新能源汽车市场从“遍地开花”进入“群雄争霸”阶段。小鹏汽车除了面对造车新势力以及国内传统车企竞争外,还要承受特斯拉降价促销带来的压力。
小鹏汽车,何去何从?
目前,小鹏正处于“内忧外患”的境地中,必须奋力突围。
一方面,小鹏汽车的销量数据不佳,难以完成全年目标。
数据显示:今年1-10月,小鹏汽车累计销量为103654辆。这距离其年销量25万的目标还相差14.6万辆,仅完成全年目标的41.46%。
同时,行业内广汽埃安、蔚来等一众车企都已经或正在向上游动力电池等领域布局,力求尽快降本增效。然而,重重压力之下,小鹏却仍执着地“沉浸于”短期难以见效的软件甚至飞行汽车上。
此外,近年来不少车企也拓宽了产品线。靠“低价走量”成功上位的哪吒汽车和零跑汽车,二者已先后推出了高端化车型;靠单一车型走天下的理想汽车,已陆续推出了理想L8、理想L9等多款车型;而旗下车型均价在40万元的蔚来也在稳步完善产品矩阵。
因此,小鹏汽车若是想要稳固自己的市场份额,亟待调整好符合其发展趋势的选择。还是要能持续地、有计划地推出消费者喜爱并乐意下单的车型,逐步地实现“探索科技,引领未来出行变革”的公司愿景。
毕竟,在竞争愈发激烈的汽车市场上,谁都是“不变则退”。